乐活西津 > 看见西津 >

美文|《润州六纪》第一章:润州十唱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3-17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开篇词


觅几块瘗鹤铭旧石雕花窗

框起那

城市山林得天独厚的融洽

构筑一道民族记忆的长廊

连接那

西津古渡文化的古朴沧桑

是一曲杜秋娘绵延的咏唱

却被她唱得那样风风雅雅

待渡亭夜雨无声中的守望

却凝聚了千百年岁月匆匆

捡千万块精美的唐宋瓷片

镶嵌在过街石塔的护墙上

取数帧蒜山怀古泼墨写意

追思那早已远逝岁月章回


图片

(西津渡街景 杨宪华 摄)

图片



人生就如同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更没有任何幻想,每一场命运中的相遇都会让你无法改变、回避、躲让,每个时间段都是现场直播,这就是命运,你认不认都一样。

我与小码头边上小街里的吉安里中一间不足八平方米的边房(当时还是租借的)相遇,就产生过至今都还感觉悲冷的回忆。那时候邻居间常常会善恶是非搅在一起,让你无法自拔和避让。这是我人生最低潮的阶段,一个老知青回城后唯一的选择就是沉默,再沉默。每天沉迷在文学创作的自由天堂。后来成名的多篇散文、随笔,都是在这段苦涩的时间中获得最初的梦想与力量,正是这一切让我深深懂得了:苦难是命运给予每个人生命中最丰厚的回报……


图片
图片

正待修缮的小街吉安里

作者青年时期曾经居住的地方


当韶华逝去,我也是快奔七十的人了,夜雨中再次相遇在这条命运之河的小街,好几次紧了紧皮衣,借助这个动作驱除寒气。其实,天气并没有这般寒冷,但这里曾经的阴森、老旧,使我内心寒彻,不知不觉中泪水和雨水都沿着脸颊慢慢地流淌下来。感恩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让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恩!勿管怎么说,这块土地曾经收纳过我,厚待过我,我有责任为这块土地唱赞歌,这才有接下来的《润州六纪》的创作冲动。最终选择了借用清代长洲人沈复的《浮生六纪》之散文体,反其道而行之,写成《润州六纪》,来唱响古润州的赞美之歌。今献上的这组《望江南•润州十唱》是当年跟随恩师罗哲文先生的创作原型,结合名城保护提升了原词牌单调的十唱,增加了文字空间的修饰,让读者更加能够欣赏到十唱中的文化内涵,故作为六纪中的首篇推出。希望大家喜欢这种文学类型。

通过这段时间我在镇江市的考察与研究,和许多老朋友也作了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但总觉得,整个镇江市在苏南地区的城市更新脚步显得有些慢,这几年我通过在苏北地区不断地考察、调研,深层次地和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们的交流、沟通,已经深切感受到未来的整个苏北地区,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敢讲都能迈开大步冲刺在文化大省的最前沿,最起码不会落在古城镇江后面。镇江动作慢,其实也有慢的好处,希望在整体改造中能多留下一些岁月的回顾和捡拾。读懂了、想好了再动,要么不动,要动就要像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一样,拆除的是杂乱不堪的建筑垃圾,呈现出来不敢讲都是精品,最起码也应该是这座古城的原真记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具体落实到对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生于斯长于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以及生命个体情境与情绪最鲜活的记忆。


图片
图片

西津渡全景图 张舟 摄


我记得董桥先生在他的《给后花园点灯》里有这样的文字:“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灵注定是一口枯井。”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老建筑都拆掉了,那么,历史只存在于纸张上,物理空间的联系随即消失。因此当我步入小街,所看到的场景是拆掉部分后期乱搭建、极不协调的杂乱不堪新建筑,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和比较完整的民居建筑基本都保留下来了,这不简单。后来还是听了老朋友伯筠先生介绍当初的整个动意,及对小街的整体改造,就是配合整个西津渡古街坊的综合治理。这就很好,不像某些城市为了招商把地块拍卖给开发商,搞得整个城市的核心街区成了大工地。镇江做过一些错事,但能把沿江边的地块包括近现代的西洋建筑做到还原历史的真实,这种积德的大善事应该给予肯定。这些建筑本身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其中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有民族的伤痛,更多的是警示提醒:一个无论文化与历史再深厚的民族,落后就要挨打。这些建筑记忆保存下来,有的可以触摸,有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去思索。历史更像一个客观公正的慈善长者,只要你去尊重它、爱惜它、读懂它,它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正如同许多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这是历史无私的馈赠,更多的是让我们认识和尊重历史的凭依。


图片
图片

宜侯夨簋


镇江历史厚重,有文字记载,始于3000年前的西周康王时期。周康王改封虞侯夨至宜地为宜侯。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周代古墓青铜器“宜侯夨簋”,不仅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也证明了自那时候起镇江的先人就开始“撰写”自己的文明史了。临水而居就有了水上活动。而农耕文明的进步发展,更加促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向前迈进。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有原来的原始居落慢慢演变成村镇,转而为城市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这里所说的城市诞生除了文化的基本认同,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组合方式成就了这一历史性突破。我在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中发现,历史上的镇江文风昌盛,繁荣的景象和包容开放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加上无与伦比的独特地理环境与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镇江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无数美好的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片
图片

全景图(含西津湾) 钱小平 摄


这座城市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国家级东西、南北水上交通的重要节点城市。而现在经过整治修复的西津渡,正是这座江河交汇处城市的关键性节点。这是否就意味着历史的厚爱?吾辈不敢胡乱猜测。但现实正是这个关键性节点,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最初形态,而在20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保持为长江下游真正的文明交汇地和航运枢纽的功能,具备了扼守古运河航道、控制长江交通的战略价值。难怪三国时期成为孙坚、孙权统治下的吴国都城。随着历史的发展,镇江越来越被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们厚爱,成为著名的南北货物集散地,而唐代的西津渡已经完全具备了渡口功能,从而完成了从军事要塞到经济中心的华丽蜕变。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都是国家级的东西、南北“黄金水道”。


图片
图片

张祜雕塑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是王安石的名句,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被他永远留给了镇江的西津古渡。宋熙宁元年(1068年)春,王安石应召自宁波经杭州赴京,从西津渡扬帆北上,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我最喜欢王昌龄在镇江任江宁丞时写下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南宋时,镇江已经成为抗金前线,辛弃疾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训练军队,意图北伐。面对滚滚东流的大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南乡子•望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西津古渡作为长江下游的著名渡口,这里当时东有北固山为屏障,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稳定的天然港湾。历史上“永嘉南渡”,北方流民一半以上都是从这里登岸,三国孙权在这里驻东吴水师。因此“渡口文化”早在北方文化南迁过程,以及隋唐以后南方文化与资源的北进过程中,已经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定位。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如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东坡、沈括、陆游、白居易等许多往来大江南北的文化名流,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与记忆。吾辈深爱着这块文化圣地,虽算不上什么文化名流,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界的老兵,看到眼前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与优势所在,写下了我真情回馈的《润州十唱》,愿与诸君共勉:

润州好,城市山林绕。

西津待渡铭记忆,昭关白塔祥云照,慈航觉路妙。


图片
图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昭关石塔 伯筠 摄


历史上的润州就是今天的镇江。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此四十余年,也常常在友人面前称赞这座名副其实的滨江之城,为真山真水的城市山林。今天只要你踏上小码头街的五十三坡,沿着山坡不高的护墙往西津古渡而去,转个弯就发现东劵门上的“同登觉路”四字,进入凌空高架于街道之上的白塔,即是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昭关白塔。此塔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集白塔和过街塔于一体的佛塔。该塔是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皇帝下令仿京师梵刹所造,总高8.63米,其中云塔高度为3.89米,塔高4.74米,建造师京师工匠刘高曾参与修建元大都白塔寺。该塔的装饰艺术上同时融合印度、尼泊尔式和汉式、藏式装饰题材,新颖独特,堪称一绝,在此矗立了七百余年,至今仍保留了原来的历史风貌。记得当年中国当代古建学人第三届“兰亭”叙谈会在镇江召开期间,作为组委会秘书长的我陪同郑孝燮、罗哲文、谢辰生、傅连兴等一大批中国古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来此现场调研时,全体专家学者无不为之倾倒。罗哲文恩师亲自介绍此白塔的前世今生。

白塔的西券门是:“共渡慈航”,北侧救生会,南侧观音洞,此洞一丈宽、五丈长之方寸之地,犹如一座平卧佛龛,自然形成梵境之奇,如遇到晴好天气、高天白云悠悠,身处其中,仰望蓝天,巍巍白塔,祥云瑞彩;俯察街区,青砖黛瓦、重檐歇山,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人神共祈平安吉祥的幸运。历史上凡从塔下走过的待渡者,无不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膜拜,据说可以保渡平安。


润州好,江山如此娇。

北固铁塔写梦溪,南朝石刻仰天啸,一弯寒月照。


江南这个地方,春梦在烟雨中揉入太多的诗意,或清新,或缠绵,又或凄美!但总能在你内心泛起点点涟漪。因为这块土地,承载过太多的沧桑与沉重,正如诗人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借雨与楼台诉说着心底的那份感慨及无奈。北固山是镇江三山之一的文化名山,虽没有泰山之巍峨,亦没有黄山之雄奇,但峭壁如削始终一面朝着滚滚大江,浪花滔天尽收眼帘。此山历来以险峻著称。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就发生的北固山的多景楼。南朝梁武帝曾题“天下第一江山”来赞美其胜。

北固山铁塔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原为石塔,李德裕(卫国公)所建,故又名卫公塔,是为唐穆宗积德冥福,至乾符年间即遭火毁。宋熙年间在石塔基础上重建,元丰元年(1078年)建成,塔身改为铁铸,九级八面,呈八角形矗立山巅。宋代铁塔在明万历十年(1582年)遭遇海啸,塔身倾倒部分损毁,重修时改为七级八面,高约13米。清同治七年(1868年)与光绪十二年(1886年)先后两次遭遇疾风雷击。虽残存四级,高约8米,但此塔全身却是各代古塔的组合体,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在镇江宋代文人宅园完成。

镇江南朝陵墓石刻,主要集散地是丹阳的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水经山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期的齐、梁两代帝王。这些留存下来的神道石刻,体形巨大,造型生动,气魄雄伟,属于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之杰品。


润州好,昭明文选厚。

金、焦无语鹤铭泪,文心雕龙吾国宝,招隐梦里笑。


镇江是六朝文化的聚集地,金山、焦山和北固,三山均起源于六朝文化而驰名天下。北固山的甘露寺、铁瓮城,金山的东晋古刹,焦山的瘗鹤铭,南山的读书台,还有丹阳的六朝石刻,无不彰显这座滨江城市的底蕴和文脉。南山幽林深处的招隐寺中的读书台,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昭明文选》的地方,这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为《昭明文选》。《瘗鹤铭》是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作品、摩崖石刻,被传为中国书法中的大字之祖,隋唐以来的楷书典范之一。谁书题此铭,历来争议不断。据说《瘗鹤铭》原文内容较长,由于崖壁宋代被雷劈崩落大江,经过历代打捞出水的几块残石,现陈列于焦山碑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的刘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由于书中所论多涉及文学创作,故现代学者又多视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写的综合性文学批评专著。三山与南山,历史上和许多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交融在一起,收纳了无数已被历史录影或遗忘的痕迹与记忆。


润州好,云台胜境巧。

六朝烟雨紫气浓,佛寺毁佚遗址存,阁矗天地造。


图片
图片

云台阁 杨宪华 摄


云台胜境,古名竖土山、蒜山、银山。其顶峰元代曾建有云山寺、聚明山寺和佛教般若院;明清时期,先后建有凌江阁、萧爽阁、西津阁等建筑,这些建筑均随岁月毁佚。现在此阁是2010年西津渡历史街区整治时重建。此阁为宋元风格仿古建筑。楼阁主体明三暗四层,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高(宝顶)32米。内设镇江城市(池)建设发展简史——以铜雕、木刻、石雕、瓷板画、金箔画、扬州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示了自孙吴铁瓮城修建以来镇江历代城市发展轮廓。主阁左右两侧分别以曲廊连接萧爽轩和飞花亭,阁、轩、亭共同构成了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正檐斗拱、凹曲翘弯、步步回廊、层层环绕、开敞通透、端庄典雅,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优美地镶嵌在城市山林之中。

登顶四望,洒云堆雾如虹,雨后天晴之日,遥看江水如带,山城锦绣如画,镇江形胜,尽收眼底。时代在变,我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变,唯有文化记忆是永恒的主题。


润州好,漕运重镇早。

战略地位冠南北,天然港湾最热闹,文脉断不了。


图片
图片

晚清时期西津渡全景

收藏者 金存启 合成 应文魁


伫立在拖板桥头,注视着那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仿佛余福里高楼上的万家灯火,是深埋地下的古代粮仓遗址的窃窃私语。由于十多年前“宋元粮仓”事件的影响,镇江运河遗产错失申遗契机。然而,镇江地处江河交汇,是大运河南北沟通的唯一浮梁,大运河镇江段是大运河沿线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节点。失去了这个节点,必将对大运河线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产生巨大的伤害。痛定思痛。历史无法改写,大运河也不会断流。我们不可能因为当初的失误,就埋没镇江运河璀璨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今天,我们需要的已经不是责备、不是埋怨,而是上下一心、记取教训、积极面对。作为当年事件的直接采访者和见证者,我吁请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此事,同时也愿意积极协助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负责部门尽快启动相关机制,早日启动大运河镇江段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录的调研工作。


图片
图片

西津湾 陈岗 摄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更希望镇江的政府部门能够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尊重与理解历史,努力创造条件,提升镇江运河遗产保护力度和水平。镇江方面也该多做沟通交流工作,争取尽早实现镇江运河遗产进入增补名录这一目标。这是一件关系镇江名城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大事!千万不可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一拖再拖!祝愿镇江早日圆梦。


润州好,江潮逐浪消。

遗留千古唐宋迹,诗魂词韵梦里寻,风流看今朝。


图片
图片

环云台山——西津渡全景图

钱小平 摄


江岸的北移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而历史进程中,根脉与家园的情怀却一直都是古润州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历史上仅西津古渡就为这座文化名城增添了无数精彩的回望。众多文化名流留在这块土地上的诗词歌赋,早就填满了被恩师罗哲文先生称赞的“中国古渡博物馆”!“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这是唐代诗人张祜途经镇江夜宿西津渡留下的客愁诗篇《题金陵渡》。对于西津渡与蒜山,许浑有“水接三湘暮、山通五岭春”的诗句赞其形势;而陆龟蒙“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刘长卿“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这样的诗句,道尽了时空的历史沧桑:云来月去,斗转星移,众多古代的文化巨匠们,最终都化为宇宙星辰之中的最璀璨的繁星,唐诗宋词,则是那中国历史文化星空之上永恒的星光。正是这幽渺无际的宇宙,除了给人以情的陶冶外,还给我们一种智的开拓。让我们在这星光熠熠的夜色中,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地追思着历史上那些诗词歌赋的浅唱低吟,这是天籁之音吗?我不知道。“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对人世间爱情的祝愿。我爱古润州,犹如苏东坡之爱蒜山。他喝醉了,也忘不了对蒜山的留恋:“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文化的传承经典魅力在穿越时空隧道的旅程中一旦遇到它适合的土壤,就会毫不犹豫地扎下它的根脉。为了祖国星空永远灿烂辉煌,吾辈当努力!中华民族的追梦之旅才刚刚开始,只有敢当弄潮儿,未来更可爱。


润州好,鉴园勿忘掉。

绵绵此恨屈辱史,子孙后代铭心间,振兴曙光耀


图片
图片

鉴园广场



西津渡有“鉴园”。这是西津渡原英租界的西洋建筑遗存。当年镇江的租界,地域不大,五脏俱全:领事馆、巡捕房、税务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德士古火油公司……众多洋衙门和洋商行,形成“国中之国”。这些租界里的洋楼,是清政府被迫割让土地资源而形成的,后被国民政府强硬收回。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里成为新镇江的工业基地,工厂和居民杂处,几经兴废。老工厂退城进区之后,斥巨资重新整饬,搬迁了居民,重修了洋楼,旧租界成为“鉴园”,取“以史为鉴”之意。这一屈辱历史和教训,吾辈当时时铭记、时时反省。云台山东北坡上的数栋西洋建筑,就是当年的英美领事馆,今天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我们不忘历史、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笃笃自信!


润州好,传统文脉老。

玉山留春叙古今,苦楝花开夏来到,风貌有味道。


图片
图片

玉山游园 伯筠 摄


“玉山留春”,描写春末夏初时玉山苦楝花盛开。玉山,在西津渡超岸寺旁,旧时与金山、银山(今云台山)并称。《乾隆镇江府志》载,玉山“在城西江口。旧无玉山之名,以与金银二山鼎列,故曰玉山。疑即古蒜山界也。”历史上玉山较大,可能是蒜山的西界,后逐渐坍塌江中,六七十年代筑路时,又炸掉一部分。玉山上曾经有许多历史建筑,如水府殿、观音大士殿,下有避风馆、藏经阁,滨江有钓鳌亭,现仅存六七米高的低矮石丘。

玉山山多楝树,一棵棵秀逸俊朗,伸向天空,撑开翠色的伞盖,以绿荫庇护着自己的家园。山的西边有一栋小楼,重檐歇山飞阁谷雨时节,楝花盛开,香气扑鼻,别具一格。婆婆枝叶,楝子花像美女长长的水䄂,一片一片,舞在蓝天白云之下。早上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线一缕穿过枝叶绣缀在木窗黛瓦之上,斑驳陆离的光影显得更加精致沧桑,仿佛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有些不舍。这种花是二十四花信最后一信,此花之后夏天来临。


图片
图片

玉山留春阁 伯筠 摄


玉山的故事,是历史的传奇。传说三国时刘备就是在此登岸,前往铁瓮城拜见孙权,谋求联吴拒曹。而孙权则置酒于蒜山码头为刘备饯行:“孤与公扫清逋秽,迎帝定都事宁之日,愿与公乘舟游沧海耳。” 宋代有人在玉山上建需亭为之纪念。

镇江大江救生,始于宋代。至明崇祯年间,更有昭阳李长科在玉山设避风馆、募救生船,在西津渡、瓜洲开展救生活动。直到康熙四十一年,京口十五位士绅继承避风馆的衣钵,在观音洞发起成立京口救生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救生组织。

就在今年春节前夕,古老的需亭和避风馆,作为玉山最重要的毁佚建筑,已经由西津渡的守护者们在原址复建,成为我们回望历史的眼眸。


润州好,一眼千年敞。

古今演变地层现,辙迹苔痕讲真话,往事呈嶔嵌。



图片
图片

一眼看千年 陈岗 摄


“一眼千年”为西津渡最著名景点之一。这是考古发掘的功劳,此景是小码头街上的一个小小的考古发掘坑,为保留和展示历史的记忆,用透明玻璃盖着,此发掘坑长约4.4米,宽约1米左右,深约1.2米。从底层往上看,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1400多年小码头街的地层关系清清楚楚,文化层历历在目:最底层是唐代以前依山体构筑的原始栈道,第二层为唐代道路规程层,第三层为宋元混合土道路,第四层为明代特制青砖铺设的道路,第五层是清代用石块铺设的道路。这一考古发掘,科学地见证了小码头街自唐代以来1400多年,一直都是通往西津渡口的重要通道。并不断在既有的位置上叠加自己的文化层。

如今,立在考古坑前一眼望去,千年历史,赫然如时光隧道,历历在目:自券门“层峦叠翠”到“同登觉路”大约只有77米长度的这一段,仅百步之遥的两侧,就有唐代的小山楼、宋代的观音洞、元代的昭关石塔、明代的铁柱宫、清代救生会等历史建筑及其遗存。文脉清晰,传承有序。西津渡的诗人写道:

砖墙石巷,仅区区百步,千年原故。

张祜凭栏吟古渡,如泣如歌如诉。

车辙辚辚,江流滚滚,行旅匆匆去 。

唐时山道,宋元成此觉路。

崖壁玉宇琼楼,浮屠白塔,苦厄观音度。

许逊携来浑铁柱,遂使海清江煦。

蒋氏红船,扬帆似箭,义士真驰鹭!

时光隧道,展延文化津渡。


润州好,建筑门类齐。

麻石路面乱砖墙,西洋楼栋未改样,处处好风光。


图片
图片

小码头街东入口

赵朴老书“西津渡街”券门

王天宇 摄


当你从大西路与伯先路交接处进入小码头街,有一条上坡的石级街道。一道整块白石两面雕花半圆石券门矗立其上,这就是著名的小码头古街的东入口。沿着古老街道自东向西,共有六道券门相隔相连,错落有致,一门一境界。到了这里,你一定会发现脚下的麻石路面和民居的乱砖墙,有些不可思议。别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中国传统建筑的精致与典雅需要细心品味。今天其它不提,单说这券门设计元素就特别精致而且细腻,门券石券为白石两面雕花半圆顶石券,券脸两面深浮雕,刻有简意卷草图案,券脚两面雕有深浮雕吉祥图案。起券后由下向上,石勒脚石、石券柱(可数节)、半圆劵石,中间一块为龙口(凡学古建的这一招必须知道)石劵边砖,对称撞劵,龙口上的砖石撞劵称过河撞券。两面青砖清水墙顶设有磨砖线条、博风板、青砖清水砖飞沿压顶。石劵上方正反面门楣上设白石匾额,南边门头镶嵌的是赵朴老手书“西津渡街”门额,北边是秦篆“吴楚要津”。石匾四周设有造型磨砖线脚,突出劵门洞和券门石勒脚线相平,上方设通长白石压面石,青砖清水墙体收边。

西津渡最大的特色,是众多西洋式的原建筑虽遭人为与时间不同的损坏,有些是在被改造得不堪入目的基础上,还是尊重建筑原有的设计风格,原真地保留和修复了所有的建筑遗存,这个功德太大了。西式建筑文化是以侵略者姿态,以一种突变的方式植入租界的。红砖铁瓦、穹顶券廊、玻璃门窗、抽水马桶,一下在这块不大的区域里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其中典型例子有廊券式的领事馆建筑群、税务司公馆、德士古石油公司等。但是,镇江租界并没有出现如上海租界、广州租界、汉口租界、天津租界那样真正的按西方石头建造的建筑。从镇江租界、伯先路及周边街区,几乎所有的著名建筑都是仿西式,甚至其中还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砖木结构和开敞券廊相结合,具有丰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总体显露出一种平实质朴、低调中庸、讲求实用的特点。这些建筑遗存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这是对历史建筑的尊重,更多的是建筑文化丰富的内涵得到了更多的呵护。

文章做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罗哲文恩师当年的教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十唱”,是他老人家首创,有些我知道的,也仅仅是从文字上帮助他做过一些润色而已。他当年所有的“十唱”,就是按望江南词牌的原型套用上自己的唱词,就不去管它了,别人怎么理解,那是别人的事。如《扬州十唱》、《苏州十唱》都是一样。后来我陪同他考察、调研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甘肃天水,当地市文联的同志给我送他们自己出版的杂志,其上有我前两年,陪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在天水开会时写的《秦州十唱》,他老人家看完就对我说:“你小子行!这样入注既提升了此词牌的文学内涵,又更加让‘十唱’有了文眼,就连不明历史的人也能接受。什么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应该要有不断地超越。‘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把‘十唱’这个形式提升到极致就应该给予表扬。将来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唱赞歌。我已经老了,根本不可能花精力去解释这么细,你的文学素养及功㡳放在那里,你不仅能做到,可能还会做得更好……”老人家已经逝去十年有余,但他对我一生的恩德将终生受益匪浅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介绍

丹青


学者,散文家,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1955年生于北京,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论文7百余万字。1992年追随中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学习文化遗产与名城保护,是罗哲文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考古文物界泰斗谢辰生先生的唯一弟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副主席等职,2008年被评为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图片

(图文来源:《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