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游记 >

柔情镇江,烟雨西津渡

编辑:未知 时间:2016-11-18 浏览次数63 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原以为真正的美景永远只在诗句中,来到西津渡才发现,几十字的诗竟远远装不下这一条古街的气韵。
 
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

来到西津渡时正值秋末冬初,
江南的雨季迟迟不肯退去。伫立在住所的窗前,细雨将屋檐打湿,窗棂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远山在迷蒙的细雨中若隐若现,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幅熟悉的江南风景图。西津渡承载了数千年的烟雨,见证了数千年的变迁。遥想当年,李白、孟浩然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诗句刻在历史的齿轮上,更刻在了这条千年古巷中,将千年西津渡的传说娓娓道来。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西津渡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西津渡与镇江博物馆相邻,沿着石阶向上走便能看到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上面有“西津渡街”字样。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有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等多个景点。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西津渡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西津渡与镇江博物馆相邻,沿着石阶向上走便能看到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上面有“西津渡街”字样。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有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等多个景点。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进入西津渡时最初看到的几家店铺已经适应了现代商业氛围,成为了当地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

 
听店家说,热闹的休息日,店铺连同券门外的阶梯都成了市场,平常日子里则人迹寥寥。走过两座高高的香炉,过第二道券门之后看到的建筑为砖木结构,
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这便是元代的昭关石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不难看出风雨的印迹,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走出观音寺前的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
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据介绍,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不禁让人遐想西津渡当年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秋雨常常能引发人的遐想,在烟雨中漫步西津渡,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在心中层层叠加,让人嗅到似梦似真的气息。或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在西津渡感受这样一份奢侈的静谧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