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咨询热线: 0511-82588555
语言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Toggle navigation
西津街区
街区介绍
文博之旅
招商热点
西津公告
西津动态
精彩活动
主题视频
主题照片
主题活动
西津有戏
西津有味
西津有梦
西津有礼
看见西津
手绘西津
VR西津
门票预约
投诉建议
文化西津
文化西津
>
玉山大码头 | 二舰共济渡 十船同救生(1)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5-03-08
浏览次数
125 次
明《万历镇江府志》记载:西津渡去府治九里。北与瓜洲对岸,旧谓之蒜山渡。
明万历镇江府志郡属总图上西津渡位置示意图
明万历镇江方志郡属总图是在明正德地图基础上修订而成。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图中玉山西侧江畔标有“西津渡”三字。明代的西津渡码头建设和管理有了新的发展。周忱造两只大船济渡,并修建了码头石堤,庞时雍进一步修订了码头管理制,。张延在西津渡码头建造了江南伟观楼,镇扬两地官府还共同重修了瓜洲石堤。日本使臣策彦周良旅镇日记写道:“又隔岸有小冈,冈上有小堂宇,曰玉山寺。归路山侧有石洞,洞口揭‘紫阳洞’ 三大字……;又行数步有小楼,楼门横揭‘银山书院’四大字”。“又路旁有酒店,木牌书‘本店新酒’四大字,或书‘自温’二字,盖私酿之意也;又书二句于牌,‘人间光阴花上露, 江湖风月酒中仙’”。这些记述生动地描述了 玉山东侧街旁酒店林立的繁华景象。雪舟和尚更是根据他的观感,创作了《唐土胜境图》。
明《万历镇江方志》关于西津渡的记载
PART.0
1
周忱造大船 扬子共济渡
周忱在西津渡造巨舰、修长堤济渡,首见于《万历镇江府志》载:
明正统间, 巡抚侍郎周忱作舰二,佥水工三十余以济渡。又甃石堤三十余丈直抵江皋,人免病涉。
将济渡船称作“舰”,并且每只船配备水工十五名以上,可见船只较大。
周忱的官职较高,他是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督理粮储来到镇江西津渡和瓜洲的。《重修嘉庆扬州府志》载:
宣德五年,周忱,……于瓜洲江岸东浚二港,建便民仓于港侧,令每年秋末苏松常三府各运米储仓,及冬初领漕官军驾船序泊瓜洲,以待南京户部差官监兑。又筑石堤于瓜洲南岸,俾运行者不苦淖泞。造巨舰江上以救颠溺。
综合两志所载,周忱在两个渡口造巨舰济渡救生应该是同一件事,只不过镇江强调的是“济渡”,《嘉庆扬州府志》侧重的是“以救颠溺”,说明周忱设置的“舰”同时具备济渡和救生两个功能。风平浪静时济渡,一旦遇有风涛,救溺护漕就应该是其主要功能。
周忱造的渡船很大,每船需要15名以上船工才能驾驭。胡濙作《瓜洲、西津渡重建码头石堤记》上说,周忱造的渡船每船能装500人。按照元明时期河桥司修造渡船的有关规定,船最大的800 料,长70尺,口宽 18尺,按上水货载8吨,能载150余人;按下水货载22吨,最多能载 400 余人。所以周忱所造大渡船,估计比 800 料船只还要大,才能装载 500人。志书说这些渡船设置后,覆溺事件明显减少,十几年间渡江没有一人淹死,渡口安全有了保障。而周忱所造大渡船为最大,这也是明代造船业发达的一个证据。
PART.0
2
赵珣修长堤 官民共襄助
周忱所筑“石堤”,即是指码头和码头平台等基础设施。
镇扬两地志书一说周忱在西津渡造石堤,一说在瓜洲造石堤。这实际上是说周忱所筑石堤是两条,一条在瓜洲南岸即瓜洲渡、一条在西津渡。瓜洲渡在瓜州城东便益门外。
《瓜洲、西津渡重建码头石堤记》记载,瓜洲渡为东西要津,是两浙、瓯闽北上入京的必经之地。而且京口的商贩也“毕集瓜洲,旦暮往还,无顷刻之隙”。自古以来瓜洲就有码头石堤,一直伸向江中,是渡江登船不可缺少的,但也不知道始于何时。江水涨潮的时候,渡船可以靠岸;而在落潮的时候,渡船就胶着在淤泥里。渡客要“解衣徒跣”,脱去衣鞋,挑着货担在淤泥中行走。后来时间一久,石堤就损坏了。坍塌的石头淹没在水中, 经常触损船只。
瓜洲城河图—便益门位置示意图,瓜洲渡在便益门东江口
所以渡江有了大船,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登船的困难。这种状况引起当地绅民的关注。正统九年(1444),瓜洲士民赵珣(廷瑞)首倡修造石堤。这个赵珣很有才能,他曾经跟随郑和下过西洋当翻译,又有外交天才。赵珣“于永乐宣德间以公事历西洋诸蕃,涉鲸波之险者三次,往返无虞”,又年过五十老来得子。他秉直仗言,“巡抚大臣(周忱)暂经此处,尚能悯人覆溺, 造巨舰以济渡,吾侪世居此镇,目击石堤之坏与往来者之病涉,安可坐视而无恻隐之心乎?”倡议大家合力共造长堤,“以答神天之贶,以惬巡抚大臣之志”。他首捐银三百两用来购买石材。周忱知道此事以后,立即拿出公差钱二十万予以襄助,以示褒扬。扬镇两地知府、知县等官府官员捐出俸银、召集工役以补齐不足。从正统十年(1445)正月开工,到十一年(1446)十二月竣工,用整整两年时间修筑了瓜洲与西津渡两个渡口的石堤。从胡滢碑文记载看,长堤规模大、工料多、投资巨大,且工程质量上乘:
堤长三百二十尺,广三十六尺。用石以丈计,三千三百二十有八;石灰以石计,一千三百;木以株计,二千三百四十五;铁三千四十斤,僦工之钱 一十五万六千四百有奇。堤成,完密坚致,往来行旅免徒跣泥淖之苦,罔不欢悦称便。
PART.0
3
瓜步望西津 高阁觅风流
正统十二年(1447),赵珣又在瓜洲渡“堤岸之上建高楼五楹,以为行者休憩之所,而周公扁之曰:江淮胜概”。景泰三年(1452)镇江郡守张岩于西津 渡石堤建“江南伟观楼”。两楼既为商贾行旅待渡之所,又为文人骚客观景览胜之胜迹。这样,自宣德八年置二舰义渡、正统九年建两长堤,到两楼分别建成,历经二十年,明代西津渡、瓜洲渡的渡口基础设施终于配套完成。
PART.0
4
遇风须禁渡 限载更限渡
自宋元以来,原本遇大风禁渡应是渡口管理的常规,但有时由于疏忽大意,或私渡冒险,时有船溺人亡的悲剧发生。万历二十年(1592),丹徒知县庞时雍为加强渡口管理,学习前人经验,在西津渡口立《遇风禁渡碑》,以古人之法,悬榜立石,实行政务公开,加强监督,力求强化渡口安全管理,重申“船各立号,限以人数,”并严格实行遇风禁渡,实施这一措施后,就很少有人渡江遇险覆溺了。
PART.0
5
再修长石堤
同知
立碑记
西津渡口的码头设施,其中包括两个部分,即伸向江中的码头和码头平台。前者供停靠渡船、上下客旅,后者为人车、货物的集散平台。考古发现玉山半岛南北岸均有明代石驳岸遗存,其中南侧遗存沿官署遗迹区南侧通向码头。唐代码头平台已经塌入江中,北宋至明代的码头平台遗迹尚存,但是大部分(或包括明代石堤)被叠压在今新河路和超岸寺地下。考古揭示出清代码头前段(西部)为缓坡石砌长堤,为清康乾时期的码头遗存,除挖掘出来的部分外,向东偏南经超岸寺向西津渡古街方向延伸,已经探明长60米左右。再一直向东衔接小码头街西入口,大约距离30余丈即100米距离,明正统年间周忱所筑码头,应该就在这段码头长堤的中段位置。这实际上就彻底解决了江边道路泥泞难于通行的问题,为物流、人流上岸提供了便利。
明清渡口南岸石驳岸遗迹
明清渡口北岸石驳岸遗迹
2010 年,西津渡玉山大码头南侧考古,发现了明天顺八年(1464) 碑额为《瓜洲码头新建石堤记》的两块残碑。这两块残碑虽然仅存 7 行 66 字,但是揣摩大意还是清楚的。残碑各行残存文字内容如下:
心翕然
旧砌一十八
奇甃石三百二十
过郡目觌其事其郡公
于悦一境悦而颂声作多方
令□□□抚与郡守二公之谓欤是宜郡
年天顺甲申春正月上吉镇江府同知张春 通
明《瓜洲码头新建石堤记》残碑
两块残碑照片残存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天顺甲申(1464)镇江郡守姚堂在瓜洲码头旧砌(石堤上)重修石堤,原来“旧砌一十八”,是说石堤毁坏的数量;(此次)“甃石三百二十”,是说此次重建石堤使用石材的数量。所以, 时隔二十年,这应该是对旧石堤的大修或重建。碑文中“抚与郡守二公”指时任江苏巡抚刘孜与镇江知府姚堂、扬州知府王勤也参与了瓜洲石堤的建设。此碑记的撰稿及立碑人署为镇江府同知张春和一名通判(佚名),且又出土于镇江西津渡遗址,故可以推断此项瓜洲码头石堤的修建工程,当是由朝廷委派镇江方面官员主持,镇扬两地共同实施。这也是继周忱主持两岸官绅共同襄助修筑长堤之后,两岸又一次合作修建码头长堤。
上一篇:
镇江史志 | 揭秘韦岗战斗留下姓名的22名新四军参战人员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