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 | 大义救生话红船:一曲见义勇为的赞歌 ——京口救生会重振与《扬子江救生船歌》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2-11-20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一曲见义勇为的赞歌

——京口救生会重振与《扬子江救生船歌》


京口救生善举至雍正后期出现衰颓,“久寖废”。乾隆初年(1736年),以蒋豫为首的十八同志共襄救生大计,重振京口救生会,开启了蒋氏救生世代相传的历史征程。





01

丹徒蒋氏,后汉?亭侯后裔又一支

图片

京口救生义士蒋豫塑像(摄于京口救生会——镇江救生博物馆内)


京口救生创始人蒋元鼐等三位蒋氏,属于京江蒋氏;丹徒蒋氏属于后继者。据考证,这两支蒋氏都是来自于后汉时期宜兴?亭侯后裔,祖上本是一家人。


《嘉庆丹徒县志·蒋豫传》载:“蒋豫,字介和,号松埜(音“野”)。邑诸生。安贫力学,乐善好施。……城西银山有晏公庙,临大江,金焦环峙,风信不时,每患覆溺。族人创办救生会,为拯溺所,久寖废,豫集诸乐善者振兴之”。这里的“族人”一词,这也说明两支蒋氏与京口救生会前后相继的关系。《续丹徒县志》根据后来的历史资料,认为这里的救生“诸乐善者”有“十八同志”。笔者仔细考证,这“十八同志”中,已知主要是蒋氏一族,包括蒋豫、蒋宗海、蒋元进、蒋理,以及蒋宗海的亲家郭炎、郭家麟父子,严山、邹光国、袁秀溪、张自坤,第一代创始人左聃的后裔左志训、左志敏兄弟等12人。其中名不见经传的是蒋理,诸种镇江或丹徒志书均未记载蒋理事迹,这也成为蒋氏救生会第一代和第二代转承之间历史记忆的空白点、理解两代传承之间的疑点。





02

隐姓埋名的京口红船传承人——蒋理

2019年,马阿林先生指导我们找寻蒋氏家谱,并得到京江蒋氏后裔蒋祥泉先生馈赠一部《京江蒋氏宗谱》。该谱有一篇《叔父鸣谦公传》记载,蒋氏二十世孙“蒋理,字鸣谦,号自牧。生而简重寡言,读书无估,毕生过目即能默诵,日诵千言,师深契重之,以为飞黄腾达可跂足待也”。因家业中落,蒋理弃儒经商,兴旺发达之后,成为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赈灾、施药、育婴留养、恤孤婺贫,都是首倡亲董。对于其祖上的救生事业,更是不遗余力,“公与西津渡口设峨艑,十数名救生船卒遇风涛扬帆鼓棹,援手中流。复于蒜山高麓建立救生会所,俾司事者瞭望指挥,为计至周也。厥后族叔春农内翰踵而行之,一皆禀公之成法,故能垂永久而利无穷也。” 


图片

《京江蒋氏家谱》载《叔父鸣谦公传》


这位蒋理,就是第一代救生会创始人蒋尚忠的孙子。这篇传记揭示了京口救生会在雍正末年衰落之后能够重振的一个重要信息:蒋理在弃儒经商、发家致富之后,是襄助蒋豫、蒋宗海重振京口救生会核心人物之一。由蒋理出资,将他的祖辈父辈蒋元鼐蒋尚忠蒋元进等第一代人创设的会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新造数艘大艑(救生红船)并招募培训了十多名水手值守。每遇风涛或有船只倾覆溺水之时,这些水手就驾船出江,扬帆鼓棹、援手中流,出江巡航救助。他还在蒜山高麓建立救生会所,专门安排司事值守瞭望指挥,修订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使蒋氏救生义举这一家族传统重新得以发扬光大,数年后顺利地交由蒋宗海承接办理。


然而,这样的事迹为何不见于志书记载呢?原来蒋理认为,“古人种德如耳鸣,可自知而不知于人也。”做好事善事就像你自己的耳朵鸣叫,自己心中有数就好,不要别人知道,甘心作无名英雄。有幸于他的侄儿蒋英对此有所不甘,将他的事迹记载于家谱,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蒋氏救生的历史脉络,了解两支蒋氏之间互相继承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不让善人义士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必定留下闪闪发光的金子,蒋英的记述为我们留下了古人德行善举的榜样。





03

陈荣杰和《扬子江救生船歌》

图片

陈荣杰画像(辑自《慕陵诗稿》)


实际上,善事善行还是应该大力宣扬,以为楷模。乾隆二年,就有浙江会稽的一位秀才叫陈荣杰,从西津渡过江到扬州安定书院读书,投宿救生会馆,并与馆中同学蒋宗海游赏金焦二山,期间耳闻目睹并亲身参与到红船救生活动中去,深深为之感动。此公熟读唐诗,更是集唐诗高手,他采撷唐代63位诗人的65首诗中的66句诗句,把这些诗句按照他所看到的大江救生的实际景象串联起来,气势恢宏地描述了红船在长江狂风骇浪中拯溺救生的动人故事和壮观场景,讴歌了代代相传的京口蒋氏救生会世代不朽的精神传承。


图片

许宝驯《扬子江救生船歌》书法木刻,摄于西津渡镇江救生博物馆 


第一部分18句,描绘秋天大风天气长江风涛翻滚、恶浪滔天的景象:“八月秋高风怒号,长江滚滚起银涛”;风浪“驱山倒海置眼前”,“巨浪吼千牛”。第二部分描写渡船面临覆溺危险、生死一线的场景:中有一船欲渡不得渡,“浮沈灭没当中流”,“忽见船头忽船尾”,“颠覆只在俄顷耳,眉睫之间判生死”。第三部分歌颂救生义士不惧生死、见义勇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驾驶救生船英勇救生:“忽然宝筏从天来”,“我能救尔眼前水火之奇灾”;“直欲蛟室鼍宫里,濡手援君出浪堆”。“全君躯命解君厄,与我同舟归去来”。第四部分叙说救人上岸之后妥善安置,被救之人感谢仁人义士的功德。最后陈荣杰希望,像蒋氏救生这样的善事义举,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安得如公十数辈”,“从此长年歌利涉”。


图片

陈荣杰手迹《秋日集城西救生会馆集唐十首奉赠会中诸同学长兄先生并请教定》 辑自张夕庵《京口蒋氏救生会馆图》卷首


这一首见义勇为的赞歌,从古代传唱至今。蒋氏后人果然不负诗人厚望,整整七代人十多位善士从事大江救生163年,并在同治年间为镇江状元李承霖为代表的新一代救生义士继承光大。


这是一首传唱世界的歌,从京口到大江上下、一直传唱到英伦三岛,传唱到全世界的歌。


除了这一鸿篇巨制以外,陈荣杰当年还另外创作了十首五言集唐诗,进一步歌颂京口救生善举,即《秋日集城西救生会馆集唐十首奉赠会中诸同学长兄先生并请教定》,这十首诗的手迹几经周折,为京江画派张夕庵之父张自坤收藏于家近六十年,又为他的儿子张深再次转赠给京口救生会第六代传人蒋近仁,收录在《京口蒋氏救生会馆图》卷首,这既是为一段诗坛佳话,更是一段义举佳事。




文 祝瑞洪 

编辑 刘婷婷

审核 周婷婷 叶梦琦 葛文斌 高义刚

来源于“《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6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