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纪事 >

民国时期镇江海关逐渐衰落的研究

编辑:未知 时间:2015-05-08 浏览次数331 次

一、镇江光复后民国镇江军政分府接管镇江关

民国军队自武汉起兵后,四方响应,势如破竹,很快摧垮了清朝
政府二百余年的统治。1911年11月,镇江革命党人策动新军起义,迫使驻防旗军投降,镇江海关上空飘扬了数十年的黄龙旗也被扯了下来。镇江光复后,成立了中华民国镇江军政分府,负责有关事务。
1911年11月8日,中华民国镇江军政分府照会镇江关税务司戴乐尔。照会说:“查上海占领后,即蒙新关税司宣布中立,决不干预两面军事。镇江事同一律”。因而,要求镇江关税务司戴乐尔“继续办公、以维税务。惟现值用兵之际,所有往来轮船,无论来自何国,务请严行查明有无私运军装情事,以则中立”。可见,在这种局势下,由外籍税务司统治了数十年之久的中国海关,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组织。它并没有因为清政府的垮台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中国国土上的一个所谓“中立”机构,中国人民启闭国门的主权已经丧失殆尽。
民国政府接管镇江关后,徒有监督虚名而无监督实权的海关监督署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其组织机构依然如故,惟将海关道改名海关监督并由中央政府统辖而已。海关一切事务仍听命于洋人税务司。1911年12月民国政府财政部拟定的《新任各关监督办事规则》和《新任各关监督和税务司办事权限》中明确规定,海关监督的主要职责是:(1)定期将各关经征税款呈报财政部税务处。(2)经征通商口岸50里外常关税项,专款存储后迳解财政部兑收。(3)签发向由海关监督给发的海关单照等。(4)选派海关书办(后改名录事)。而各关税务司却被赋予管理新关和50里内常关的权责。帮办、巡总、理船厅主任、文案等重要职务的人事都直接由税务司委派。税务司每日需向海关监督负责的只是把征收税款报告监督查核而已。
到二十年代末,北洋军政府垮台,中国长期动乱的局面有所平靖,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关制改革,废除值百抽五的片面协定关税,1927年7月20日“国民政府公报”指出:“吾国国民经济日形衰落,固有政治组织不良,亦缘最近数十年内外感协定关税之压迫、受厘金制度之摧残,以致商货艰滞、实业不振,因而,若不把万恶的厘金制度及与厘金相似的各种通过税清除,则不足以苏民困;不把损害国家主权的协定关税予以取消,也不足以在世界上取得平等地位”。1927年9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关税自主,商会各帝国主义列强重修订关税税则。1929午1月,国民政府关务处在上海筹集了一次由全国各海关关员代表参加的改善关制大会。镇江海关选派陈开屏、柏后雕两人参加。这次关制的改善尚未真正消除华洋关员地位上的差别,只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关员酬金例由十年一次改为七年一次,关员加薪例由三年一次改为二年一次,海关所有的文牍名称改为秘书。1929年2月,镇江召集各关代表举行庆祝自主大会。与会各集代表共有三百多人,开会后还出发游行,整队过市,绕城一周,沿途高呼号。这天全城悬旗志庆。国民政府还首先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六省铲除厘金制度。1931年1月1日,镇江海关在各水路要口所设瓜洲、都天庙、金山河和象山四子卡一律裁撤。1934年7月,近代史上第一部国家税则正式颁布施行。

二、镇江关分别在江阴、扬州、江都设立分卡

从1933年至1937年,根据长江贸易的特点和税制度变革后的新情况,镇江海关分别在江阴、扬州和江都设立了三个海关分卡。江阴扼长江之口,拊锡常之背,东临黄海,南接太湖,地处冲要,形便势利。江阴产业发达,人民殷富。自徒阳运河淤塞后,江阴黄田港遂成为长江下游南北货物进出的必经中心。按照长江通商章程的规定,此处属得上下旅客及随带行李之所。凡轮船、汽船,若遵照内港行轮章程,可在该处贸易。从海关对长江贸易监管的角度来看,从吴淞口到镇江之间有段很长的距离,帆船一旦迸人长江,海关对它们在长江口与镇江之间进行走私就很难加以控制。同样,轮船也很容易避开海关的监管上行至江阴,在江阴以最小的风险进行大规模走私。为此,上海关税务司罗福德于1932年12月曾建议在吴淞附近建立两个海关流动检查站,在江阴建立一个海关分卡。
经总税务司核准,1933年5月15日,江阴海关分卡正式成立,隶属于镇江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查核所有运往外洋船所装之货”。分卡职员由一名帮办、一名税务员、一名船检员、一名稽查员等组成,办公用房租借江阴结昌贸易公司房屋。第一任江阴海关分卡主任由镇江关的四等帮办A级朱文潮担任,江阴海关分卡制定了“帆船监管制度”和“内河航行轮船监管制度”。1937年12月,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江阴海关分卡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江阴成立了上海海关江阴支关。从1937年10月1日起,子口税的征收实行新的海关手续。由此,镇江关的子口税业务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业务的新特点,并经总税务司核准,镇江关于1937年II月15日分别在扬州和江都建立新的海关分卡,征收子口税,扬州和江都是苏北的重要门户,也是子口贸易的重要商道,子口贸易极为兴旺。这两个海关分卡成立,子口税源非常茂盛,但也因抗日战争的爆发,在成立一个月后就分别关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关监督署裁撤,业务不断衰落

1937年9月,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全国厉行紧缩政策。根据财政部训令,全国各海关监督署一律裁撤,惟监督一职仍予保留,驻在各该管税务司署,“依照海关法规、监督税务司办理关务”。原有关防小官章仍予以留用,其卷守财产移交该管税务司署接收保管,节余经费一概解归国库。镇江关监督萧松琴随即遵照办理,对本署所有旧管新置各公物公产查核清点,连同卷宗等项,造具清册三本,函送镇江关税务司霍至诚。10月15日,经查收移交完毕,至此,原本可有可无的海关监督署只剩下完全被架空的监督一人了。
从1911年中华国民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27年中,镇江口岸因种种原因呈急剧衰落状态,海关业务日渐枯萎。实际上,自清光绪三十三年起,本埠商务就开始走下坡路,出产及销场均甚减色,尤其是1911年前的五六年中,镇江口岸贸易量的减少最为剧烈。例如,1906年镇江口岸的对外进出口(包括与其他通商口岸贸易量)总值为35,948,965两关平银,但至1910年己减少为26,640,429两关平银。1906年镇江关征税总值为1,281,989两关平银,至1910年减少为992,635两关平银。虽然1929年以后镇江关征收关税的虑值达一百多万两,但这并非业务发展的结果,而是提高关税税率的缘故。镇江口岸不断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第一,因于大运河的淤塞,本口货物大半由运河而来,而运河运输的货物,全恃江北一带广大膏腴之区,实本埠商务所赖以兴盛。乃自运沙淤塞,连年失修,以致堤岸日渐衰败,河身也日加淤塞。每年水涸时,有数处竟至不能通航;水涨时,水轮亦须暂停行驶,以水退至距堤岸六尺为度,始准开行。运河交通如此艰难阻滞,以故本省及安徽北段、河南、山东等处货物皆转趋他埠。第二,随着沪宁、津浦、京汉、胶济铁路的筑成,以及金陵、青岛等口岸的开辟,以致一些向由运河而至本口或本口经运河往内的货的,渐由汉口、浦口、胶州等处运输。第三,因于本口沙滩日涨一日,本口征润洲暗沙,逐渐向东方移,由来已久。镇江开埠初期,尚微不足道,然而数十年间,其扩张之势大有置镇江港于死地的可能。一些停泊在租界附近江边的趸船大受影响,以致无法停靠江海轮船,不得不往东迁移。
1928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来镇江,镇江港的整有所加强,镇江口岸的业务也略有起色,但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四、战火蔓延,海关撤离镇江至汉口、上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仅仅二三个月时间,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东面屏障──镇江已是芨芨可危。日军轰炸机时常袭扰,对镇江城狂轰滥炸。镇江海及及其所属江阴、扬州、江阴分卡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9月29日,一枚炸弹击中江阴分卡,房屋严重损毁。鉴于这种危急局势,江阴分卡被迫最先关闭,其关员暂撤回镇江关。
为了预防流弹和炮击,镇江海关在其主要建筑周围用灌泥麻袋垒起防御墙,并根据空防局的要求,将所有屋顶和墙壁涂刷成灰墨色,还在海关大内开凿了一个防空地下室,以防不测。11月23日,形势已万分危急,第一组48名海关关员先期撤离镇江,26日到达汉口,有一些骨干人员留在镇江,在条件尚还允许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局面开展工作。11月26日,第二组10名骨干成员也不得不撤离,从镇江登上“时和轮”于29日早晨到达汉口。此时,仅有三名外籍关员马格斯巴的特兹和豪被指示留守关产和档案。他们居住在一艘由英国军舰保护的“APC”油船上,刚建立仅一个多月的扬州分卡和江都分卡也不得不于12月20日和21日分别关闭。
撤离到汉口后,镇江海关税务司在汉口关设立了临时办公室,处理有关事宜。除几名内班人员留在临时办公室参加文书、会计和统计工作外,其他主要成员暂时移送汉口、长沙、沙市、宜昌和九龙等海关,以免在汉口形成拥挤局面。
日军对镇江进行第一次轰炸后,根据事先安排,镇江关的机要文件、重要档案和较有价值的财产如打字机、计算机、备用物资等,于11月27日由“镇平”号关艇转运汉口。另一艘原由江阴分卡使用的“关制”号缉私艇则暂租借给镇江怡和公司使用,作为妥善保管的权宜之计。所有公共资金在撤离前已转存中央银行汉口支行,后又根据总税务司指示,将部分资金转存汇丰银行汉口办事处。
1938年6月7日,根据总税务司第221号电报指令,镇江关税务司从汉口转移上海,并于7月8日在上海海关内建立了临办公室,负责处理因抗日战争而引起的海关事务。6月30日,镇江海关关务经费帐户和海务经费帐户被指令封闭,至此,镇江海关已名存实亡。

五、日本在镇江设立苏州转口税局镇江分局

日军占领南京后,开始在占领区推行殖民政策,按日本模式在中国占领区成立伪海关组织,总税务司由日本人岸本广吉担任,镇江被占领后,1938年日本在原镇江海关基址止成立了苏州转口税局(即海关)镇江分局,苏州局长由日本人奥田信清担任,镇江分局长由日本人中村伸一担任。1945年抗战胜利后,伪海关组织即告解散,实际上,在伪海关成立的数年期间,因战争影响,镇江转口税局并没有发生多少业务,基本上处于筹建阶段。

六、抗战后对镇江关的清理

抗战胜利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镇江海关始终没有恢复。1945年11月28日,暂代金陵关主任根据重庆总税务司的要求,兼管镇江关和芜湖关事务,对芜湖和镇江两关关产进行清理。镇江关及监督公署房屋共四处,被分别租与江苏省货物税局、直接税局、省立医院及善后救济署苏宁分署。
1948年7月15日,长江航政局监管汉字第4461号训令。略以准江汉关税务司函,凡无海关设置的港埠,航商轮船行程薄的签印,由航政局所辖的办事处签盖,俾资证明。当时,镇江设有航政办事处,位于镇江小招商巷八号,房屋异常狭窄。为解决用房,也为便利视察及代办海关签印手续起见,经总税务司李度核准,航政办事处迁至江边马路海关原址办公。自此,镇江海关结束了近代77年的海关历史。